科技日报微信公号5月16日消息,“控制传染源、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永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根本。”5月16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福建省晋江市卫健系统“院士大讲坛”上,作了专题讲座《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分享》,就当前的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给出了一系列最新建议。
晋江市医院职工陈金矿的李兰娟院士剪纸作品
让新发突发传染病“前哨”更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
“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2020年2月1日,已年届七旬、作为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人工肝开拓者李兰娟院士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请缨,在国家最需要她的时候,在人民最需要她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团队奔赴防疫第一线,深入临床一线连续作战60天。
“采用‘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运用‘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等三大技术有效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努力降低新冠重症患者病死率,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李兰娟院士在论坛上介绍说。
同时,李兰娟院士团队还制定了《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应用于重型、危重型2019年冠状病毒病治疗的专家共识》,向全国18家医疗单位或团队推广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治疗救治重症患者,相关临床救治经验和研究成果已经写入了国家诊疗方案。
李兰娟指出,发热患者常态化监测、设置发热门诊非常必要,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新发突发传染病“前哨”更响。
同时,李兰娟建议要按照“平战结合”模式,每一个综合性医院建一栋楼,专门收传染病人,平时作为普通病房使用,突发情况下快速改变用途,就可以收传染病人。
要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抗疫战中,有四万多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有全国人民的物资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武汉。
“感谢所有人。”李兰娟院士在论坛上动情地说。
之前,在谈及将基础医学列入“强基计划”招生、培养范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李兰娟院士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的杰出人才培养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健康领域具备医学、生物学、交叉学科背景和拔尖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尽管健康产业潜力巨大,但人才队伍现状还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为此,李兰娟院士在论坛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科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过往研究和经验皆是基础:病原、发病机制、诊断、药物、疫苗、治疗方法和技术等已有成果要注意推广应用,有助于今后应对其他感染人体的冠状病毒防治。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医学发展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密不可分。“我们现在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手段、健康教育、远程医疗完全可以在这样一个传染病要严格控制的场景下得到很好的应用。”李兰娟院士认为,虽然现在国内疫情控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国外疫情没有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需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所以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康教育以及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在现阶段显得特别重要。
据悉,16日下午,李兰娟院士还将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医院合作联盟抗疫国际远程研讨会,主讲中国抗疫经验。
(原题为《李兰娟院士:这三点永远是防控传染病的根本》)
在此次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做出了什么贡献?
2020年的一场病疫,让我们记住了无数的"逆行者",更记住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84岁的钟南山爷爷,73岁的李兰娟奶奶。
"李兰娟口罩下的勒痕"一度占据了热搜榜单很久,这位慈眉善目又雷厉风行的奶奶,是这场疫情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从疫情暴发初期到武汉解封,李兰娟院士三进武汉抗疫一线。73岁的她数度深入“红区”,直面病毒威胁,与疫魔顽强斗争,率领团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多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医生的使命,已经牢牢地刻进了李兰娟的骨子里,不论年龄多大、不论身居何位,救死扶伤,是李兰娟一生所要践行的目标。
1月18日,李兰娟亲赴武汉听取汇报,并到武汉市收治新型灌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金银潭医院和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的措施,这是李兰娟第一时间给出的建议。
这一天也是李兰娟73岁的重要转折点,因为这天之后,李兰娟没有一天是凌晨2点前睡的。
1月22日,李兰娟提出武汉封城的建议,并从北京飞回杭州,全身心投入实验,一个星期的时间,领导杭州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出了3株(30日增加到8株)毒株。
1月24日,李兰娟飞回北京参加会议,当晚在首都机场吃了一顿饺子算是年夜饭,深夜又返回杭州。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去武汉一线。
2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抵达武昌,稍作休息就和医疗队成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李兰娟说:"当前抗新冠病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关键,浙江在抗击H7N9时,总结了一套经验。这次,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时,也用上了人工肝技术。浙江的经验应该应用到全国。这次去武汉,我们会把四扛二平衡这一套浙江经验带过去,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2月4日,李兰娟抵达武汉的第三天,她的团队发现了"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病毒。"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可是,脏水也随之而来,矛头直指李兰娟。
"我没有时间对付这些谣言。"李兰娟在接受访问时,只是匆匆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在李兰娟看来,这些谣言总会不攻自破,与新冠肺炎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决不能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谣言上。
有些人把自己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李兰娟把病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夜以继日地对新冠肺炎病毒进行研究,不顾疲惫地进入"红区"探视病情,在李兰娟的人生字典上,对自己的标记永远是一个医生。
3月31日,李兰娟院士团队撤离武汉,但她依旧继续关注着疫情。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怎样管理和治疗?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疫情?这些问题李兰娟都还在和她的团队一起研究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李兰娟院士就像披甲上沙场的巾帼英雄一样,值得人们尊敬。
李兰娟这个时候来谈新冠变异病毒致病性不强!这透露出了什么信号?
李兰娟在接受采访时称新冠变异病毒致病性不强,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这透露出了这些信号:
第一,新冠病毒不管怎么变异,只要致病性一再降低,那么就不足为惧,终有一天,人类可以完全攻克它!
第二,坚持动态清零的方针!虽然新冠病毒变异后致病性不强,但传染性,传播性依旧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疫情防控是对的,尤其和国外数据对比,坚持疫情防控有优越性!
第三,经验!三年疫情,我们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大数据可以助力我们实现精准化疫情防控,介于此,即便疫情偶有反弹,我们也可以很快将其控制,这说明了新冠病毒很快便可以可防可控!
第四,不会防控管控!李兰娟院士的发声也明确了一件事,现在还不具备防控管控的条件,毕竟,新冠病毒对于老年群体,有基础病以及免疫力较弱的未成年人依旧是严重威胁!
第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李兰娟院士发声时强调新冠病毒变异后虽然毒性不强,但是感染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这很重要!
切勿错误解读
李兰娟院士接受采访时的发声,让一部分网友错认为我们很快会回到疫情前的日子!其实并不是这样,网友一定不要错误解读李兰娟院士的话!新冠病毒已经被证实要和人类长期并存,在没有真正的特效药前,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乙类传染病来对待的!网友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该戴口罩戴口罩,该遵守防疫举措,就一定要遵守防疫举措,积极去配合防疫工作!
李兰娟谈新冠变异病毒致病性不强,并非是要放开疫情管控,切勿误解!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因你百科,本站仅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法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nnbk.com/it/362273.html
如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因你百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