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位名叫艾伦·拉森的美国二战老兵来到中国旅游,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的关注。记者之所以关注这位老兵,是因为他和中国有着非常深的缘分。
70多年前,这位老兵是美国“飞虎队”的一员,他和战友曾在中国与日本人战斗,立下了很多功劳;70年后,他又把自己当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编辑成册,成为了研究当时中国社会风貌的宝贵资料。
拉森到上海后受到了我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这让九十多岁的拉森非常的高兴。他这次来中国除了看看新时代的中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位故人。

说是故人,其实也仅仅是一面之缘,拉森只知道这位故人小名叫“豆豆”。1945年,拉森在重庆和这位名叫豆豆的女孩合了一张照,照片里的豆豆抱着拉森买的洋娃娃,当年的她才只有五岁。
拉森立刻对记者表示,希望中国媒体能帮帮忙,寻找这位老人,如果她还健在的话,拉森想要和她叙叙旧;即使她去世了,也要给这位故人的坟前送上一朵花。
记者听完以后答应了这个请求,可中国14亿人,该去哪里寻找当年的女孩呢?推算起来这个女孩也有70多岁了,如今这位女孩又是否健在呢?拉森又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成功找到对方呢?

拉森的中国情
拉森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这离不开父亲幼年的启蒙。在拉森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讲睡前故事,父亲曾说过:“从我们这里往地底下一直挖,就能挖到地球的另一端中国。”
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拉森充满了兴趣,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来。但是就在1943年,拉森得到了一次宝贵的机会,终于实现了愿望。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中国和美国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因此美国为了让中国帮忙牵制日本,最终选派了陈纳德带领的飞行部队帮助中国,代号“飞虎队”。

拉森时年20岁,因为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他不得不放弃了学业,投笔从戎,加入了空军,负责地图测绘。随后被选进飞虎队,来到中国参战。在来中国前,拉森异常激动,专门买了一台柯达照相机,这台相机是彩色照相机,可以记录下多彩的中国。
1943年9月,拉森来到了我国西南,他在飞机上看着底下绿油油的稻田,不仅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他和战友最终在昆明的机场降落,拉森落地以后赶紧向四处张望,大口地吸收着当地的空气。
随后,他就和战友走上了昆明的街头,仔细地观察中国。昆明街头非常的热闹,有很多小商贩和行人,他们都带着好奇的目光来注视着这些外国人。

拉森在当地百姓眼中,没有看到任何敌意,也没有感受到因为战争、贫穷所带来的伤痛,反而这人来人往的景象,让他感觉到了几分自在,这样的场景在美国从来没见过的。
一些热情的路人在看到他们的时候,甚至会冲他们挥手、微笑,中国人的热情让拉森的内心大受震撼,中国人那淳朴的笑容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激动地拉森赶紧拿起了照相机,对着街上的人群拍摄,原来传说中的东方古国,就是这番模样!

此后的几个月内,拉森除了日常的训练以外,就是和中国人民深入交流。拉森对中国人的最大印象就是两个字:热情。这一印象伴随了他的终生,也让他对中国人充满了好感。
不过这种平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丧心病狂的日寇已经对昆明打起了歪主意。1943年的圣诞节,日军这天夜里对昆明发起了猛烈的轰炸!
拉森和战友在当晚与日军发生了激战,战斗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日寇退去,可昆明城已经被轰炸成了一片狼藉!
当天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还有孩子们的哭声、求救声,这一刻拉森才明白,中国人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难,只是他们把悲伤藏在了心底,好好地生活下去。

日军的轰炸目标相当的明确,拉森所在的机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急需抢修跑道。善良又朴实的中国百姓对这些美国大兵伸出了援手,他们帮着“飞虎队”成员,一起把机场的道路重新抢修出来。
拉森和中国人一起修机场道路,身上充满了干劲!中国百姓也没有什么工具,就靠着双手挖土、填土,甚至关心拉森,他递上了一碗水。
拉森那一刻内心感觉很温暖,中国人的这份勤劳与善良让他也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日寇!
机场修好以后,拉森端起了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很多照片,他要把这份美好的回忆永久地珍藏起来。

拉森在昆明服役了一年多,和日军战斗了许多次。闲暇时他就用手里的相机,来记录中国的一切。
有一位小女孩吃着棒棒糖,在街道上跟在母亲后面走着,拉森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幕仿佛是他小时候的重现!
于是拉森上前留下了女孩,并给她拍了一张照片,取名为“棒棒糖女孩”,随后他这张照片寄往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让家里的母亲也看了这张照片。

没想到母亲看完以后,对这个女孩也非常地喜欢,她立刻给拉森写信,让拉森给女孩多拍几张照片寄来。拉森得知母亲也很喜欢后,便顺手从美国买了一个洋娃娃和一些棒棒糖。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洋娃娃还没发货,拉森就突然接到了上级的命令:战争已接近尾声,立刻前往重庆待命。
拉森觉得离别在即,想要和那个女孩告个别,可惜的是,不管他怎么样搜索那个女孩,他都寻找不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口流动性强,找到这个女孩真是难如登天,因此拉森只好带着遗憾飞往了重庆。

不过拉森到重庆后,却遇到了另一位女孩,这位女孩将让他铭记终生!
洋娃娃结缘
1945年8月初,拉森和战友们来到了重庆空军基地,重庆当地的风光再次让拉森沉醉不已,那个时候战争已接近尾声,拉森有了很多闲暇的时间,上街拍照。
他当初接到调令以后,就把洋娃娃的地址给修改到了重庆,可惜的是,洋娃娃虽然到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给送出去。不过就在这一天,拉森遇到了第二个小女孩。

拉森和战友去了战地医院,就在医院的院子里,拉森结识了一位漂亮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当时穿着白色小裙子,和拉森在昆明遇见的那个女孩特别像,于是拉森激动地上去打了个招呼。
结果令人遗憾的是,她并不是拉森要找的那个孩子,但是眼前的女孩却更加的活泼。这个女孩在拉森打招呼以后,高兴地和他握了握手,一点也不胆怯,相当的生动可爱!
拉森的心那一刻被暖化了,他赶紧拿起来相机,想要给女孩拍照,这个时候,几个中国的护士也走了过来,对女孩说了些什么。拉森也不明白中文是什么意思,只听到护士喊她叫“豆豆”。
拉森确信“豆豆”就是女孩的名字,于是他试着喊了一声:“豆豆。”没想到女孩还真回了一句话:“叔叔好!”这下可把拉森给高兴坏了,他赶紧和战友回到了宿舍,把那个还没拆开的洋娃娃,拿来送给了女孩!
女孩在得到这个金发碧眼的洋娃娃以后,当时高兴坏了,抱着洋娃娃四处跑,拉森趁机拍了不少照片。
此时拉森才发现,孩子的母亲就是那位护士,护士看到孩子怀里的洋娃娃后说道:“你赶紧把洋娃娃还给叔叔!”
不过女孩对这个娃娃喜欢极了,怎么也不肯放手。随后拉森上前拍了拍女孩的母亲,又指了指手里的照相机,女孩的母亲也明白拉森的含义,便站在镜头前,让拉森拍了几张合照。女孩母亲还想把娃娃还给拉森,但拉森拒绝之后就离开了。

几天后,拉森洗出来了照片,并再次来到了战地医院,把这几张照片送给了豆豆的母亲。送合照的那一天,正好是1945年8月15日,此时街道上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
这个广播对中国来百姓来说相当的震动!整个医院、街道,拉森可以看到的每一个地方,中国的百姓都是欢声鼓舞,奔走相告,那种激动、热闹的场面,让拉森终身难忘!
由于听不懂中文,拉森也是不太明白,他只顾着和中国百姓一起在街头庆祝,还以为这是什么节日。等到回到基地,才知道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

那一刻拉森高兴坏了,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如今战事结束,他也要回到美国了!不过一想到即将告别中国,拉森的内心充满了遗憾。在回国以前,拉森决定好好地和中国人相处一段时光,他那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去医院找豆豆,带着豆豆去买吃的。
这段短暂的相处时光非常融洽,在拉森临走那一天,豆豆和她母亲也来到了告别现场,送走拉森。原本拉森没有落泪,但是当他看到豆豆眼里的泪水后,一下子哭了出来。
拉森在离别重庆以后没有回美国,而是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去了成都、杭州、上海旅游,他在这个过程中又拍摄了不少照片,用照相机记录了当时中国很多地方的大好河山。

1946年1月,拉森登上了回美国的飞机,他回国以后把所有的照片都洗了出来,看着豆豆的那几张照片,拉森不禁有些恋恋不舍!他决定有朝一日回到中国,一定要再见一次豆豆。
再次回到中国
拉森在回到美国以后,就去了波士顿大学读书,此后的40年间,他继续给美国部队效力,从事文职工作,他的家庭生活相当的幸福,有一个妻子和五个儿女、五个孙女。
不过那么多年以来,拉森都有一个未了却的心愿,就是回到中国看看。在拉森的家中,摆满了他当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其中拉森与豆豆的合照被摆在了中间位置。

孙子孙女都很好奇,问他:“爷爷,这个小女孩是谁?为什么会摆在中间?”拉森笑着说道:“这是个中国女孩,是爷爷的老朋友!”
这些年来,拉森除了把照片摆在家里以外,他还很喜欢和美国的华人交流,由于中国人给他的印象实在太好,因此很多华人遇到困难,拉森也会伸出援手,前去帮助。
他也教导自己的子女,要尊敬中国人,他们是个很可敬的民族。由于拉森对中国人的友好态度,让他在美国的华人圈慢慢有了名气,很多华人都会去他的家里做客,并品味照片背后的故事。

2005年,有一个上海作家去了美国游玩,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了拉森的家里。拉森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欢迎,在家中设下了宴席款待。
这位作家朋友来到拉森家里以后,第一眼就看到了满墙的照片,仔细一看竟然全是中国风光,作家惊呆了,说道:“这些照片是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宝贵资料啊!”
在作家的一再建议下,拉森决定,把这些照片整理下来,编纂成册,发表出去。2010年,拉森的摄影机《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在美国发表,不光引起了美国华人的轰动,更引起了中国学界的轰动。

因为这些彩色的照片,生动地记录下了中国的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是研究当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拉森镜头下的中国,虽然受到了战火的蹂躏,但中国人眼中的温情与坚定,让看到的人都大为震撼!
在学者的一致要求下,拉森收到了中国的邀请,时隔65年,再度访问中国!拉森一听有再来中国访问的机会,一下子看向了墙上的照片,看向了和豆豆的合照。
拉森决定试一试,这次找一下豆豆看。虽然拉森提出了这个寻人的要求,但是在中国寻找一个人,又谈何容易呢?因此寻人消息发出了三年,都没有一点线索。

不过2013年5月,一个成都的老大爷,却在无意间看到了这组照片,当时老大爷惊呼道:“哎呀,这不是我的姐姐吗?”那么豆豆究竟去了哪里了呢?
豆豆的生活
这位成都的老大爷名叫王信,他的姐姐名叫王智,小名叫做“嘟嘟”,虽然发音有出入,但照片不会说谎,因为照片上的人就是他的姐姐。
王信老大爷赶紧给远在新疆的姐姐打去了电话,说道:“姐姐,你成红人了,有个美国飞虎队员有你的照片!”
王智已经73岁了,她听到弟弟的话以后也很纳闷,怎么就能登上美国人的照片了呢?于是她让弟弟把照片想办法发过来,让她看看是怎么一回事。

结果一看,竟然还真的是自己的照片!王智也很吃惊,渐渐回忆起了当年的一切……
原来,王智的父亲姓熊,是一位弹道科学家,在美国留学;而她的母亲姓林,是香港人。当年战争爆发以后,王智父亲在美国深造,母亲去了重庆医院当起了护士。
正好在重庆的那一段时间,王智遇到了拉森,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拉森离开重庆以后的不久,王智遇到了一件人生中的重大打击!

原来是王智的母亲在1946年1月,因为车祸而亡,而他的父亲听闻噩耗后从美国飞回了重庆,处理完妻子的后事以后,父亲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不久后郁郁而终!
短短的两个月,王智的父母就先后去世,给了她非常大的创伤。每次感到孤独的时候,王智就会看看母亲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拉森拍下的,这成为他对母亲的精神寄托!
好在不久后,父亲的好朋友王国章收养了她,并给她改名为王智。
王国章是一位机械科学家,他曾在抗战时期给中国研究了很多火炮武器,参加过淞沪会战;新中国建立后,他带着王智、王信去了东北,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辽宁鞍山鞍钢总设计师、鞍山设计院总设计师。

在王国章的教育下,王智在1959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的她决定响应祖国号召,到遥远的西部建设国家,1971年,王智和丈夫去了新疆克拉玛依,在当地开发油田并定居下来,一待就是四十多年!
而他的弟弟王信去了成都做学问,平时有看书的爱好。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爱好,竟然让王智和拉森重新相聚!王信在把照片发给姐姐以后,立刻打听起了拉森的消息。
他发现拉森竟然在三年前来过中国,还说要寻找姐姐王智。这让王信激动不已,他赶紧联系了媒体,最终辗转联系到了拉森。在媒体的牵线下,王智和拉森进行了一次国际长途电话。

电话中,两个老人互相问好,并讲述了这些年的故事拉森在听说王智的故事以后,也感慨不已,邀请王智在2014年、拉森90岁大寿的那一天,飞往美国见面。王智在听说以后,也很激动,欣然答应赴约。
2014年,王智带着全家到达了美国奥斯汀市,拉森在那里早已等候多时。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起,回忆起来当年的种种故事。拉森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他那么多年叫豆豆都是错误的,应该叫嘟嘟!
当时的场面非常的欢快,王智的孙子和拉森的孙子玩得很热闹,两个老人则谈起来了家长里短,两个家庭跨越万里,相聚在地球的另一端!

由于这段故事实在太过感人,跨越70年竟然还能相见,一时间被传为美谈。中国政府也听说了这件事,决定邀请王智、拉森参加中国的大阅兵活动。
中美友谊的代表
2015年9月3日,中国为纪念抗日战争顺利7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拉森作为健在的飞虎队成员,也受邀来到北京参加阅兵。
在阅兵仪式上,拉森看着中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不禁感慨道:“中国真的变强大了!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被欺负了!”

“9·3大阅兵”让拉森大为震撼,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拉森也受邀谈谈感想,当时在场的还有苏联将领朱可夫的孙子,他和拉森二人一起谈了谈对阅兵、对战争的看法。
拉森表示:“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我认为这个大阅兵意义非凡!通过阅兵能让人们记住战争和战争中牺牲的人,在我的家乡美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活动,这种阅兵很有必要!我记得当时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国家,没想到那么快就发展成这样,令人感到震撼!”
最后拉森还对记者讲述了他和王智的故事,他说道:“中美之间应该多一些交流,中国人民很热情,中国很美好!我和豆豆的故事就是中美友谊的见证,希望中美友谊能够长存!”

在发布会以后,拉森在王智一家的带领下,重走当年走过的路。他们两家人先后去了上海、杭州、重庆,这些都是拉森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这里有他对中国最美的记忆!
过去的中国落后弱小、满目疮痍,如今的中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拉森当时感到震撼,他一直在感慨:“怎么中国的变化如此巨大呢?”
拉森对王智说道:“我这次也要多拍点照片,拿给我的美国朋友看,因为在美国,很多人都还以为中国依旧落后呢!”王智也是笑着说道:“没有问题!欢迎你的美国朋友来中国看看!”

由于王智的身体一直不好,因此这次旅游她没有陪完全程,而拉森也在旅游结束后,赶紧回到了美国,这也成为了两个老人最后一次见面。
如今,王智老人的近况我们不得而知,拉森先生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他们作为中美友谊的代表,这个故事值得被流传下去。
王智老人曾说过:“即使有一天我俩都不在了,我也要让后辈记住这份美好的友谊!”

王智和拉森的故事跨越万里、跨越70多年,中国人的善良淳朴深深地感染了大洋彼岸的来客,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这样一位帮助过中国、记录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人铭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因你百科,本站仅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法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nnbk.com/lishi/9621.html
如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因你百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